中国女孩筑起通往中国的哈佛新丝路(图)
2007-10-8 18:55:43

样的经验,比我在哈佛学的还多!”她笑道。
闭幕式,安排了一段投影秀,内容是每个学生被录取时,审核组认为他最出色的地方。许多学生看了,都觉得很惊讶。也发现这是在活动中,别人对自己印象最深处。
李露诗回忆,去年自己负责管理工作,没有太多时间与学生接触。8天活动结束,闭幕式时,终于可以喘一口气。突然看见,台下有几个学生与哈佛学生抱头痛哭,才意识到这项活动的意义,远超出自己想象。原来自己做的一件小事,能给别人这么大的影响。
通往成功的不同道路
对于中国的教改,汤玫捷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是非常积极,而且有希望的。尤其是学生自己课外的探索,在发达地区,是很有效的。以自己为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跟上素质教育实验的第1年,可说是跟着教改长大的。但即便在上海、北京,资源上仍不及哈佛充沛,无法提供这种一个夏天让学生自己发挥的舞台。峰会从美国带去的,与目前中国的教改方向一致。此外,学生发自内心,对于不同教育体制的渴望,配合家长选择,再加上峰会这样的实验性活动,给大家探索的机会与启发,几种力量合并,可以有更显著的成果,甚至影响政府政策。
“哈佛如果只为美国服务,也不会成为今天的哈佛。我们基于自己对中国的理解,把这种资源引入中国,想为中国学生做一点贡献。”她强调。
由于第一次活动的成功,高盛基金与美国航空都将继续赞助今年的峰会。至于举办地点,将移至复旦附中。对于今年的活动,李员健笑道“希望能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时间,大家就不用老在半夜写作业了!”此外,今年的主题是“通往成功的不同道路”。她说明,因为许多人都有感觉,中国家长对成功的定义较窄。因此,想通过嘉宾论坛演说,以及哈佛学生的亲身故事,加上同学间的互动,让大家体会,只要有梦想,成功的路不只一条。
去年的活动,发现有许多人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因此,今年峰会将提供一个实验平台,名为“明日行动”(Action forTomorrow Venture Competition)。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找1位哈佛学生担任指导,做1件他们认为对社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可以是一家小公司,或一个小型非营利组织。最后的展示会,学生可对所有人说明自己的构想,以及准备如何实现,由来自各界的嘉宾对这些计划评价。峰会最后将给最有可能成功的计划,包含资金,以及学术、实业界的资源,一直支持到他们完成计划。
“因为我们觉得,当自己还是大一学生时,因为得到支持,经过举办这个活动,学到很多。所以,也想让更多人得到类似体验。”李员健说。
今年的报名比预料中火爆,官方网站刚开放几天,以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例,已有超过200人报名,这是去年同期的20倍。李露诗,7月中旬将至中国做最后准备。她介绍,今年的小型课堂,目前已有超过130名哈佛学生报名,可说非常积极,届时将选出44人担任授课者。而目前已知将包含芭蕾舞历史、20世纪纽发展,以及生化科学道德等课程。此外,还有1位来自欧洲的学生,本身是奥运代表,想从运动员的角度,与中国学生分享自己从小长跑的的经验。
满浩天,今年夏天将到北京学中文,希望届时有机会能去上海。与去年有许多未知相较,他认为自己今年有经验多了,预期会有更多收获。印羽中,今年不是小组领导,将走向幕后学习管理。于洋洋,暑假要到澳洲做研究,希望届时有时间去一趟中国。李员健,6月将在美国中西部做研究。如果有机会,还是希望能让学生包围自己。
“再多做点实事吧!”汤玫捷说。去年能激发300个学生的热情,体会到不同的学习。今年各方面都更成熟,她正在思索,如何扩大影响。比如帮一些学校建立更好的英文学习项目,或以固定的资金赞助每个从峰会走出去、但有困难的学生上大学。
去年,哈佛的核心成员只有不到10人,今年已有50人。她期盼这样的活动能一直办下去,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吕贤修)
(责任编辑 盛颖霞)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