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孩筑起通往中国的哈佛新丝路(图)
2007-10-8 18:55:43


右起汤玫捷、李员健、于洋洋、李露诗、印羽中、满浩天(二排)。(吕贤修摄)
中国侨网消息:2007年4月,纽约时报杂志曾以“新教育”(Re-education)为题,长篇报道中国教育改革现状。2年前被哈佛大学录取,毕业于复旦附中的汤玫捷,以及2006年夏天她在上海策划的“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HSYLC,读为H-SILK),成为报道的焦点,似乎也为中国的“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多维新闻网记者来到哈佛进行专访。
“哈佛不只是美国的大学”
汤玫捷、于洋洋、李员健、李露诗,4个中国女孩,2005年秋天同时成为哈佛新生。在学校餐厅、保龄球馆,以及打扫宿舍的劳动服务中,她们不期而遇。这个修筑新丝路的故事,也自此展开。
9月的剑桥,空气中已带有些凉意。刚开学,校园里形形色色的学生社团正忙着招兵买马。走了一圈,汤玫捷听了很多介绍,觉得都很有意思。但她也发现,这其中没有社团从事哈佛教育经验的推广。对此,虽然哈佛有着世界上最充沛的资源,但未被妥善利用,她感到很可惜。“为什么不自己创个社团?”她自问。
“哈佛不只是美国的大学,而是世界的大学。如果只为美国服务,那也不会成为今天的哈佛……把哈佛的学术、课外活动,带到中国,与中国教育相补助……这样的峰会能凝聚一批全国最优秀的高中生,与哈佛最优秀的学生接触……把中国最优秀的学生聚在一起,就像哈佛把全世界最有才华的学生聚在一起……”在咖啡店里,4个女孩越聊越兴奋。转眼间,7个小时过去了,眼前的笔记本,堆满了一条又一条的构想。
于洋洋,目前主修生化。青岛出生,2岁就来到美国,对于中国教育,印象里几乎是一片空白。只记得7年级曾回国一次,表姊跟她说了自己学校的状况。每天背课本,上课要默写。但在哈佛,同学常聚在一起,感觉特别有热情。她认为,这种经验值得带回中国。对于汤玫捷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李员健,成长于北京。主修地球空间科学及经济的她发现,哈佛的小班授课,可以与知名教授近距离接触,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新体验。当时汤玫捷对此显的很兴奋,连带也带动了大家。此外,哈佛的学生喜欢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但中国缺少这种风气。如果能给学生们这种平台,他们可以在课外学到更多事物。
李露诗,主修社会学,重庆出生,7岁来美。曾在中国小学读过一个学期,印象至今仍很深刻。她认为,其实在美国读高中,每天反复类似的课程,也是类似的经验。但进了哈佛,可以和老师、同学讨论各种有趣话题,顿时感觉海阔天空。
回忆2年前高中刚毕业,在哈佛人生地不熟,每天只是忙着修课。听到这个构想,她的第一个念头:这是件大事,我们几个才18、9岁的女孩,怎么扛得起来?记得那餐饭,大家吃了3、4个小时。后来的几次开会,时间更是有增无减。但经过持续讨论,逐渐地,她对这个原本认为不可能的计划,有了信心。
不久,2位新成员加入。满浩天(Nicholas Mansre),来自威斯康辛,2年级,主修政治与东亚研究。上大学后才开始学中文,他希望能藉参加活动,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印羽中,北京出生,2岁来美,目前2年级,主修经济。他申请担任峰会授课人,想把自己进哈佛后所学到的说服技巧,教给中国学生。
赞助中国教育创记录
不可避免地,因为投入这项工作,几乎所有人的成绩都受到影响。李露诗回忆,自己常在最后一刻才把作业写好。因为与中国电话联络,有时差因素。每星期至少有1、2天,大伙都在图书馆的小房间里整夜打电话、发邮件。多半都是下午2、3点进去,隔天早上7、8点出来。“那是每个礼拜我唯一吃早餐的机会,但我觉得,这件事比考满分更有意义。”
李员健表示,一开始,父母认为,参加一个关于中国的活动,蛮好的。但后来有一天,她早上7点打电话回家。“这个时候你怎么会醒着?”父母开始担心,每次见到她,都觉得她瘦了。但叫她哭笑不得的是,其实自己一点都没瘦。最后,经过努力,成绩还是进步了,父母于是放心让她暑假回中国。
去中国?汤玫捷分析,哈佛有100多个学生组织,资金是共通的挑战。她回忆,校方在11月才认可这个组织及项目,接着是大考,然后是圣诞节长假,大伙1月回到校园,2月才真正开始工作。但3月份,活动消息已在中国传开,8月将举办的活动,6月就要先到中国。筹备资金的时间有限,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赞助者?如何说服他们这有助企业形象?在当时,可说是最大的压力。
经过研究,她们发现高盛基金会近年大力投资中国大学教育,并在美国资助高中生培养领导力与创业精神,这与她们的目标相符。此外,有一位顾问团成员是高盛驻中国代表,本身也是教育工作者,帮她们递上了计划。3月份春假,汤玫捷与高盛基金的伦敦总部有个电话会议的机会。“这次交流,可说是成就成,不成就不成。”汤玫捷说。
春假前,4人把电壶带进图书馆,每晚煮咖啡。先查出高盛近期所有投资数字,逐案分析。用1个星期,写出了1份100多页的报告。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