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孩筑起通往中国的哈佛新丝路(图)
2007-10-8 18:55:43

话会议后,高盛基金回应,这是基金会一直想在中国进行,却始终没开始的事。接下来,提案改写了5、6次。由于金额较高,必须等6月董事会通过。当时,几个人已飞到中国,每天心情七上八下地等电话。
6月9日,汤玫捷接到电话,8天的活动,得到20万美元的赞助。以单天计算,可说是高盛对教育最高的投资纪录。紧接着,又得到美国航空的赞助,大幅降低了活动的交通成本。“虽然我们说自己幸运,但我们想把事情做地更专业的热情,是许多其它机构无法比的。”她说。
绝对的自由
“xixi”,去年所有报名峰会的中国学生,都要以此为题,写一篇中文作文。没有任何提示,有人写故事,有人写散文,解释各不相同。“什么是对你最有意义的事?”“如果你能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会是什么?”汤玫捷表示,透过这类的问题,可以看出申请者的创意。审核申请,不问成绩,有人发明创新的大扫除办法,还有人自认是植物学家,都能为活动带来新视角。
“如果我能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我会摘一颗美丽的樱桃种下,200年之后,还有人继续为这棵树浇水。这不会改变历史,也不影响世界经济,这不是件伟大的事,但能给当时及未来的人,带来一些小小的快乐。”一位中国学生写道。
比照哈佛作法,审核小组一遍遍看过这些资料,写下综合印象,不漏掉任何1个学生。李露诗指出,这其中有许多全国奥林匹克、省、市比赛金牌得主、学生会主席、三好学生等。也有些学生,没有比赛经历,但走遍全国。这与她过去从西方人得到,东方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的看法不同。
参加峰会,需缴50元人民币报名费,2000元食宿费。300多名来自全国的学生中,有40多人得到全奖,及交通补助;50%得到奖学金。奖学金的发放政策,也与哈佛相同。
8天的活动,皆在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举行。包含15人的小型课程等哈佛最经典的项目,共有4个大类,涉及历史、经济、外交、文化、政治等36个选题。从哈佛120多名申请者中,峰会选出40名授课学生。自行与教授讨论,设计课程及教材。所有教材,先以快递寄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先准备。课堂之外,也邀请著名人士演说。如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高盛银行前主席John Thornton等。
谈到申请过程,印羽中回忆,先提教学计划,审核组会看申请者个人爱好、修过哪些课,接着面试。在面试中,他被问到:如果有学生不爱发言,你会如何帮他?活动中,结束了前2天的讲课,印羽中在第3天将学生分组,各给1种可再生能源,让学生在图书馆里找资料,上课时介绍这项能源的优、缺点,如何对中国有帮助。以类似辩论的形式,说服其他人这是最好的能源。
李员健说明,8天峰会,6天有课程。由于中国学生要参加高考,一般选课空间不大。但这次峰会提供选修的权力,让学生可以接触自己感兴趣,但过去没机会上的课。学生每天上3个小时、3门不同的课。每天都有作业,与美国类似,学生要自己研究、写报告、上台发表。此外,还有创意英文写作课、户外探险、模拟联合国活动。
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接着是嘉宾演讲、上课、午餐、上课、晚餐、课外活动时间。睡前还可以与哈佛学生吃点心、开小会。在这些之后,学生才开始做作业,通常都已是10点半。但既使是半夜,有时同学们仍非常激情地继续讨论。由此可看出,学生虽然觉得很累,但也乐在其中。那几天,不但工作人员不睡觉,学生也不睡觉。
汤玫捷表示,给他们绝对自由,在校园里,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所以宿舍没有熄灯时间。有人问:要不要理床?她说:想不理床,就不理床!想多晚睡,就多晚睡!她回忆,晚上11点,电脑房里还灯火通明。也有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圈圈地在操场上散步谈心。很多美好的事,因为这次活动而诞生。
不自知的热情
回想这次中国行,李员健印象最深的是,多数时间,是为了通宵工作,每天吃方便面。充分体会到,中国各式各样的方便面,真是好吃。她笑着说,现在每次吃方便面,都会想起那段在上海的日子。
同样不睡觉,跟着大家吃方便面。满浩天为了避免父母担心,选择不告诉他们自己在中国的一切,只说中国是非常好的经历。去年夏天,虽然他的中文还不够好,但他喜欢以英文与学生聊中国、美国的政治问题,很惊讶听到许多人对美国有不同的看法。喜欢外交,将来想为美国政府工作,这趟中国之行,他认为了解中国人的思维,对自己的未来十分有帮助。
谈到收获,于洋洋表示,看到那么多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热烈地交谈,话题超越学校的功课。她发现,原来中国孩子,对政治、文化也有各种的看法。相信这对许多参与活动的哈佛学生,也是很大的启发。
印羽中回忆,在饭厅里,有个学生告诉他自己想建一个多国族的网站,让大家来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当时他觉得这似乎很危险。但后来发现,这个学生能跳离框架思考。让他不得不反省,自己对中国的成见。这也让他体会到,这项计划未来的潜力。
虽然在中国读的小学,同样地,经由这次活动,李员健也改变了自己对中国的印象。原本认为中国学生很传统、重视分数,但回去才发现他们具备着创业精神,他们有梦想,也想寻找资源实现梦想。更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喜欢社交。这样的活动,鼓励学生交流、思考。像是触电一样,激发了许多人原本不自知的热情。看到他们的表现,她觉得自己的辛苦很值得。
汤玫捷认为,美国人对于近年中国教育的改变,依然受到冷战后媒体的影响,觉得多数孩子还是绑着枷锁在学习。从这次峰会,可以证明,学生的创造力、世界观,已不能与10年前相比。“我们不查作业,但学生们自愿不睡觉做作业。那怕不吃饭,也要与哈佛的学生们交谈。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