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陌生人各国有特点 日本人对厚道很看重
2007-10-8 17:43:26

生,但这并不影响人们与人为善、相互信任的态度。因为人们懂得:不能“因噎废食”,轻信比相互猜疑的损失要小,风气也是靠人来培养的。
第三个特点是体制、规范、价值观念配套。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除了个人性格,一般文化、宗教等社会因素的作用也很大。例如,日本人崇尚“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常自比乌龟,意思是说自己笨,但诚恳、老老实实地苦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耍小聪明、坑蒙拐骗的成本太高,而做老实人又省心、又不吃亏。这当然会“扼杀”个别天才的创造性,但人们的心理平衡,关系稳定,社会祥和,在人口多、机会少的社会里可能是利大于弊。由于日本社会的评价标准很明确,老实人、有信用的人吃香(包括找对象等),滑头的人不好混,就形成了一种规范及氛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巴西:拍手可以解决内急
本报驻巴西特派记者张川杜报道:提到巴西,曾有人猜测高犯罪率会使当地人“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但记者的感受正好相反,南美人特有的热情总能让你感到意外。在一般国家,如果路人内急,想找个地方方便是件很麻烦的事。在巴西则不然,一个约定俗成的做法是如果你突然想上厕所,随便到哪一家的门口,在离门三步远的地方拍三下手掌,主人马上会热情邀你进去解决问题,更会问候你几句,给你递上一杯清水。
有一次,巴西原外交部副部长在家里为中国新任驻巴西大使举行欢迎宴会,记者也受到邀请。由于到富人区的机会并不多,记者开车走了几个来回,就是找不到要去的地方。正当记者不知所措,停车看地图时,迎面走来了一对母女,记者立即下车向她们问路。看过地址后,她们母女俩低声商量了一下,不一会儿,女儿对记者说,这个地方不太容易找,她们不太熟悉但可以帮忙。于是,母女俩上了记者的车,在她们的指点下,车绕了三个街口,才找到要去的地方。当记者一再表示感谢并坚持要送她们回家时,她们才坦率地说,她们是饭后出来散步的,碰巧帮了一点小忙,不值得谢,巴西人都会这么做的。
印度:乞丐的邻居可能是富翁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陈继辉报道:记者到印度驻站有两年了,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印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国内相比要简单得多。在这里,乞丐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富翁的豪宅门口搭个棚过日子,而不用担心遭到驱赶;即使在新德里最高级的住宅小区,走街串巷的小贩们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讨口水喝,主人也会非常乐意地满足他这个要求。
记者在新德里曾经多次注意到,许多骑摩托车的印度人会在路口等红灯时相互聊天,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认识,从他们的表情和手势来看,自己的坐骑、前方道路交通情况等都可能会成为聊天的话题。而记者在外地出差,遇到找不到地方的情形而不得不向当地人询问时,往往会有一大群人围过来,热情指点,有时候还会有人主动要求带路。在向许多印度人询问“为何不会对陌生人冷漠”时,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个根本不需要回答、也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对此,记者觉得安全考虑以及社会传统可能是重要原因。印度城市治安环境要好一些,特别是抢劫、诈骗等导致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案件发案率比较低,因此人们的防范意识并不强。另一方面,向陌生人提供帮助是印度社会的一项传统,也是印度宗教所提倡的美德。数千年来,一些印度教徒往往带上一只碗便开始云游四方,到别人家里住一晚、讨一点饭吃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整个印度社会也将这种为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视为一种传统。
原载《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 高伟山)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