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陌生人各国有特点 日本人对厚道很看重
2007-10-8 17:43:26

印度人视帮忙为传统
本报驻外记者常年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经常能从陌生人那里看到微笑、听到问候、得到帮助。不可否认,很多因素使当今世界存在沟通困境,如美国人心中的恐怖阴影、巴西的治安问题、印度的贫富差距……然而,在这些国家,大多数人仍对陌生人礼貌、诚恳、热情。也有人认为,对陌生人的态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
美国:“9·11”并没有改变一切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丰帆报道:“9·11”事件发生后,普通美国人的防范心理加重了许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并没有“改变一切”。记者的一位朋友说,他是两年前到美国的。下飞机那天下着小雨,他没有找到来接机的亲戚,没办法,只能一个人向亲戚家摸去。但绕了好久还是没找到,而且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于是,他决定找一户人家借电话。 当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他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比如被人轰出来,甚至被警察带走。结果,敲门声过后,开门的是一位老太太,朋友结结巴巴地用英语表明了来意。出乎意料的是,老太太很热情地答应了他的要求。打完电话,在等待亲戚来接的时候,他问老太太为什么会让他进来,难道不害怕吗?老太太说,自从“9·11”事件发生后,政府告诫大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但她认为这样做使得人和人之间变得不信任,所以她宁可冒险来帮助别人,也不愿意看到人们之间失去这种珍贵的情感。
如果说在困境中得到的是感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往往是温馨。记者所住的小区附近有一个邮局,因为距离比较近,所以记者总是走路去寄信。路上总会碰到遛狗的中年夫妇、跑步的年轻女孩,或者匆匆走路的行人,这些陌生人总是很亲切地和记者打招呼,一声“你好”或微笑地点点头。有一次,一位老人甚至脱帽向记者行礼,让记者受宠若惊。有人说,美国人对待陌生人相对热情的态度和它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几乎每个美国人在小时候都上过一门课——“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当他们长大后,都会被鼓励和陌生人进行交谈,甚至学校会故意设置一些特殊的环境来培养他们和陌生人交流的能力。美国的节假日多,各种各样的组织举办的聚会也很多。在这些聚会上,大家在一起相谈甚欢,说不定有些人认识才几分钟而已。另一方面,美国地广人稀,美国人常常需要为了工作、学习或者其他原因而迁徙,因此每个陌生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朋友,这就使得他们更加善谈。美国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物质功利至上的国家,但美国普通民众还能保持宽容、爱心、正直与互助。例如,在美国做义工是当地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十几岁的青少年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都积极加入义工行列。有一次,记者参加了一项援助飓风灾区的义工活动,发现有两对夫妇都是带着孩子,驱车两天赶到这里做义工的。当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时,其中一人回答说:“上帝告诉我们,当你有能力时,你应该想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日本:“傻乎乎”的人招人喜欢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庚欣报道:与美国相比,日本人口密度大,自然环境恶劣,可以说难占“天时”、“地利”,因此只求“人和”。记者发现,日本人对待陌生人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讲礼貌。一位国内的著名学者访问日本后曾说:“日本人的腰和脖子大概不会得病,因为他们每天鞠躬的次数太多了。”在一座楼里住的房客,相互连名字都不知道,但他们一定会主动抢着打招呼,越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越主动,反而是一些中年男人略显矜持。日本人讲礼貌的重点是“礼让”,尤其是对陌生人。例如,记者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乘电梯时,总是那位最先进入电梯的人走到按键处,按住开关,让大家依次进入。到达相应楼层时,又是这位按住开关,请大家先下,每人走出时都会向这位“先人后己者”道声感谢,此人也欣然受之。日本人多地少,灾害频发,房子大都又矮又小,生存空间之狭小可想而知,但日本却明显比美国等空间广阔的国家要和谐,就是这种“礼让”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日本人的礼貌也有明显的分寸感,不是“无限热情”。日本人在街上或公交车上不用眼睛盯着别人看,有谁打个喷嚏什么的,回头率也不会很高。
日本人对待陌生人的第二个特点是诚信。中国有一句话∶“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但日本人对陌生人大都是“无罪推定”,大都假定对方是好人,一般人的防范心理都不强。日本有个词叫“和平傻子”,意思是环境太和谐、平稳了,人们遇不到坏人,慢慢会不懂得防范。因此日本电视台故意制作节目,看日本人到各国去如何被人坑,但这些被坑的人在节目中其实都是被“歌颂”的对象,日本人中也是这样“傻乎乎”的人招人喜欢,太精明、不上当的人并不吃香。在日本,“被骗”的事情也时有发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