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给中国带来什么:梳理“海归”百年历史
2007-10-8 15:52:22

劝学篇》中,我们今天可以窥见这一问题的部分答案。在《劝学篇·外篇》“游学第二”中,张之洞用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检视了一番中国历史:
“晋文公在外十九年,遍历诸侯,归国而霸。赵武灵王微服游秦,归国而强。春秋、战国最尚游学,贤如曾子、左丘明,才如吴起、乐羊子,皆以游学闻,其余策士、杂家不能悉举。后世英主、名臣如汉光武学于长安,昭烈周旋于郑康成、陈元方,明孙承宗未达之先周历边塞,袁崇焕为京官之日潜到辽东,此往事明效也。”
接下来,张之洞把眼界收归到当下的世界。他论述说:日本不过是一个小国,它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地强大起来?那是因为伊藤博文、山县有朋、陆奥宗光等人,都是20年前出洋留学的学生。日本被西洋威胁,他们便率领100多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分别到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学习政治、工商、军事,学成归国之后,受到重用,终于可以改革日本政事。由此,日本开始雄视东方。
此时的张之洞,已经明显感觉到,在传统书塾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中国精英,无法应对历史的挑战。人才的匮乏,已成为朝廷的急务。由此,张之洞得出的结论是: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
张之洞在1898年的这篇政论,一言以蔽之,“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个所谓“三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当口,应该通过鼓励留学,向西方学习,培养新式人才,从而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改变当日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劝学篇》成书后,清廷的军机处发给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又谕总理衙门排印300部,可见其主张很得人心。1900年纽约出版的英文译本更易其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
在如此情形下,中国20世纪初期的留学潮得以勃兴。政府为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面貌,派留学生到西方求取“真经”,进而回国改造社会;更有不少有志青年甚至自费出洋留学。前述蒋梦麟即属于自费留美学生。而“海归”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之所以尽显风流,也在于其接受了西方先进技术与开明思想,又能够在归国之后直面中国的问题,致力于中国的改革和革命事业。
当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史华慈将中国最早留洋的海军学员严复的思想肖像刻画为“寻求富强”(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时,这句看似简单的词语,其实正是那个大时代里,叩击中国精英心灵的最强音。青年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时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诗,折射出的,是时代的精神面貌。
在这样的叩问下,“留学出国”和“学成归来”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出去是为了归来,如中国的“留学生之父”、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位“海归”——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所说,为什么他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回到贫弱的祖国,因为他志在“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这几乎在现代中国“海归”的历史源头,确立了一个传统——个人的选择虽然多样,可是背后的家国之思却是灵魂之所系,正是现代中国的命运,在一次又一次界定着“海归”真正的意义和内涵。
1,2,3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