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在海那边读书的孩子——留守父母咏叹调
2007-10-8 18:56:02

国是否吃得习惯。
对于很少干家务活的孩子出国要过的“生活关”,宗有信早有准备。“出国前,我突击教了一些家常菜,给孩子留下一些印象。刚到美国后,一下子完全靠自己独立操作,孩子还是显得手忙脚乱,烧饭煮粥放多少水?鱼胆破了怎么办?鸡汤怎么烧?我们只有用电脑进行网上教学了。当听说孩子切洋葱划破了手,打篮球碰伤了小拇指,我除了心痛,同时也感到无奈,权当一次次的磨炼吧。好在孩子对吃并不挑剔,和绝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一样,生活模式非常简单,周末去买一次菜,然后吃上一个星期。遍布校园附近的中国商店给中国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中国商店里各种食品应有尽有,还有不少都是半成品。通常孩子在烧早饭的同时,就把中午饭烧好,用饭盒装上,带到教学楼,放进冰箱里,中午用微波炉加热后,吃掉一半,留下一半作晚餐。当我提醒孩子生活上不要太省时,孩子则经常讲美国同学吃饭更简单,一个面包,几片火腿,就成了一个三明治。周末节假日,三五个同学之间还经常聚聚餐,有时也到中餐馆里改善一下。我想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学生来说,吃不是问题,很快就能适应,洗衣有投币自动洗衣机,也是非常方便。”
牵挂之三:学习和语言
张萍说,孩子出去前是中专水平,用英语听课开始只能听懂30%,每天晚上回来一点儿一点儿地抠,她只要稍一松劲就有可能读不下来了。三年中回家两次,都是因为胃不好,压力太大的缘故。她的难处我一点儿也帮不上,只能给她鼓劲儿,告诉她慢慢会适应的,缓解她的压力,这也是焦虑。
叶女士的儿子初中毕业就到英国读书,高中毕业后自己选择和申请了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叶女士说:“我儿子是属于情商比较高的那类,到英国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环境,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了专业。但是他没想到,这个专业的难度超出了他的想象,学起来很困难。他跟我说想转专业,可又拿不定主意。我跟儿子之间的沟通就像成年人一样。我对他说,我希望你出息,但学习要根据你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不过,你在作出决定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这个决定的结果你能不能接受。”叶女士的儿子最终选择了坚持。
宗有信说,孩子刚入学时告诉我课程很重,头两年每个学期3门课,两年要修满12门课。同时作业量大,每星期的二、三、四要交作业,孩子做功课经常到深夜一、两点钟,有时还要做到通霄。常常是好不容易做完了这个星期的作业,下周的作业又如潮水般铺天盖地涌来。
孩子在国内大学算是优秀的,各方面比较顺,自我感觉良好。走出国门一看,才发现天外有天,在国际学生这个大舞台上,有许许多多更加优秀的人才。这些同学不但智商高,而且学习非常刻苦;不仅成绩好,而且发展全面,会游泳、能弹琴,有的还能讲几国语言。整天和这样一批学生在一起,孩子就容易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弱点。资格考试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敲门砖,要接连考4门功课,也是研一学生最难闯的一关。有次考试失手后,孩子感到压力很大,产生了畏难情绪。我便有针对性地帮助他分析原因,告诉他一次考试受挫,并非全是坏事,鼓励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加上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孩子迅速振作起来,改进学习方法,终于闯过资格考试这一关。第二年,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李桂芝在慢慢地了解到孩子在国外的情况后,如学习很刻苦,用外语和老师同学们进行很好的交流,学习起来很有兴趣;生活方面得到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孩子自己买菜做饭,自己洗衣服,样样自己做,各方面做的还不错等,她从开始的精神紧张不放心到后来佩服孩子做的一切,为孩子取得的成绩而高兴,精神上放松了许多。
1,2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