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老人报道引发热议:“以爱换爱”的困惑
2007-10-8 18:47:18

1994年,笔者和老伴离退休不久,为了照料即将出生的孙女,从四川来到芝加哥。时光飞逝,除了曾回国两次之外,在儿子媳妇这儿已经住了整整10年。如今,孙女12岁多,已上七年级,而我们自己也快到耄耋之年。抚今思昔,回顾这10年的异国生活,既感到心灵的充实和欢欣,又有一种郁闷和无奈。
充实和欢欣来自晚年在海外感受到的浓浓三代情,还有在这个陌生国度上,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而郁闷和无奈则主要是因为对异国生活觉得很难适应。这是因为,自己不懂英语,无法与外界真正接触,生活圈子仅局限于家里,说得严重点,几乎是“寸步难行”。因而,孤寂单调感充塞心头,挥之不去。
其次,随着年龄和身体日渐老化,病痛也愈来愈多。几年前,虽然儿子媳妇给我们办了绿卡和医疗保险,但每次看病,必须儿子或儿媳陪同作翻译。若他们挤不出时间,就只得请儿子的中国学生或同事来帮忙,或要求医院雇请翻译;要不,只好请医生另行安排预约就诊时间。我们在美国本是为了帮帮他们,这一来反而给他们增添了麻烦,因此,心里总觉得很矛盾。
第三,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久在美国的孩子与在中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我们,在某些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方面,往往存在差异。因此,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就有所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分歧,也常令人无所适从。
最后,自己在国内时曾对晚年生活有过一些打算,比如,整理日记和历年收集积累的一些资料;趁能够走动,到一些地方走走看看,而这些都只有在国内才能办到。在以上原因的驱动下,“早日回国”的念头也就不时萌生。
然而,每当看到儿子媳妇夜以继日地忙于工作,有时连双休日也没有休息(儿子在芝加哥大学作终身教授,媳妇在银行工作),又有家务杂事需要料理,孙女的课余生活也需要照应……为了使儿子媳妇少操点心,为了使他们下班回来能吃上新鲜饭菜,总之,为了让他们减少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忙于事业,回国的念头又一次次暂且放下。
在这里,我和老伴特别感动的是,孩子对我们的尊重、信任、关心和挚爱。大自身体健康,小自饮食衣着,从精神到经济,从看书报到看电视,从劳作到休息,他们都力所能及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他们再忙再累,也会想着我们。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关怀和温暖,我们又怎能不给他们更多的爱呢?
当然,感受到这样的关怀和温暖,却并不意味着在国外的寂寞单调感会随风而逝。的确,这是一个“心结”,心结要靠自己解,为此,去年在日记上写了句话策励自己:“调整心态,随遇而安;换位思考,保持宽容;自寻快乐,淡化寂寞。” (潘杰增 2006年9月10日)

留洋老太的无奈:关于探亲老人的报道引热议
我想提醒打算出国探亲的老人们,如果你们打算一个人出来而将老伴留在国内的话,的确要想好。分开以后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全文]
探亲老人惹来热议 “留洋”老人应入乡随俗
从1989年到现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和先生一起数次往来于中国和加拿大之间,也和很多的老年朋友有着相同的感情经历,既享受着天伦之乐,也有某些感慨和无奈。[全文]
子女移民为哪般 “留洋”老人的心思理还乱
刘阿姨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放弃国内多年的积累而移民加拿大,但看到女儿女婿整日匆匆忙忙不苟言笑的样子,她也不敢多问。[全文]
(责任编辑 高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