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日博士开办免费汉语学校 付出不后悔
2007-10-8 18:45:17

2006年7月23日下午,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的第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圆满落幕。来自桃山学院大学的朝尾美佳出人意料地获得比赛三等奖。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参加本次比赛的选手,基本上都来自各国大学中的汉语专业,而朝尾美佳却是在一名中国留日博士免费开办的“旭日中国语学校”学习汉语的。这个免费汉语学校是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学生?在这一奇迹的背后,是中国留日学子姜旭在艰难路上写就的辉煌。
大胆抉择
1998年5月,作为与大阪府友好交流的研修生,姜旭代表铁道部赴日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技术研修,后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初,已经是桃山学院大学硕士生的而立之年的姜旭,面对众多选择,他的想法是,作为中国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中华民族,为中、日两国人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把中国的文化传播给日本人,让更多的日本人消除误解,了解中国,喜欢中国。
抱着这样的想法,姜旭大胆地萌生了免费开办汉语授课班的设想。通过认真思考,他将学习班冠名为既与自己名字有关,又有“日、中”两字的“旭日中国语”学校,寓意“旭日初升”,象征蒸蒸日上,希望美好。2002年4月,“旭日中国语”学校开班了。为了事业,更为了祖国,姜旭深为自己的抉择所感动。
四年风雨飘摇 ,用心升起旭日。现在,“旭日中国语”学校的学员已经从最初的2人变成了现在的45人,除了日本人,还有韩国等其它国家的学生。对此,姜旭欣慰地说:“学生们自称旭日中国语学校为‘旭日中国语家族’这正是我所期盼的啊!为祖国奉献海外学子的微薄之力,我今生无悔。”
孕育希望
自2002年4月,学习小组开班至今,顽强拼搏的苦与乐只有姜旭最清楚。作为留学生,他要在一边打工,一边攻读学位的情况下,坚持义务教汉语。虽然“旭日中国语”是免费的,是一项义务活动,但姜旭想,既然大家来这儿学习汉语,就要认认真真地,坚持不懈地教下去,再难、再苦也不能中途“流产”。虽然每周占用自己大量的时间,但看到学生们如此认真学习汉语的热情,他无比的欣慰。
姜旭非常注重教学方法,他讲课时不但讲拼音、对发音进行反复地练习与纠正。而且对句子成分,各种句型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还介绍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结合许多寓言成语故事,加深学员的认识,帮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还把教学内容同日本的新闻联系起来,活学活用。为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他购买了30多本日语版的汉语书,自己总结做教案,教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等。每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姜旭就给学员们买回月饼、速冻饺子、速冻元宵等,与他们同餐,并给学员们讲述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正是这种“心与心”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使他苦心经营的“旭日中国语”对学生产生了一种“家”的感觉,一种“家庭”的温馨。
通过他几年的不懈努力,学生们都把“旭日中国语”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学生们认为,在大学四年中,最快乐开心的时间是在“旭日中国语”中度过的;“在大学四年里,笑的最多的时候就是在“旭日中国语”的课堂上;在“旭日中国语”中不但学到了汉语,而且学到了怎样去做人,如何去热爱生命。
备战大赛
为检验“旭日中国语”的成效,姜旭决定参加第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西日本地区预赛,并把目标设定在了要进入北京的决赛。
在备战大赛的那段日子里,他查找资料,准备演讲内容,反复研究观看历届大赛的录像,推敲策划表演曲目。在准备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可以说是没白天没黑夜,费寝忘食。没有睡过几天安稳觉,披肝沥胆,殚精竭虑。特别是在西日本预赛进入最后阶段时,他一天睡眠仅4个小时,由于长期紧张疲劳,造成神经性头疼,有时甚至出现了彻夜难眠的状态。几次生病,咳嗽不止,但他还是边吃药边辅导学生的发音及演讲技能。从今年2月底开始辅导学生参加比赛,他昼夜不分,废寝忘食。记得刚开始时,学生有一种抵触心理,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准备这次比赛?他告诉学生,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正是通过三个月大强度的集训,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在西日本预赛中取得了第三名。这时姜旭告诉他的学生,像我们这样一个非正规汉语学习班,要想取得骄人的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要有超常的勤奋和超人的胆识。
为了在北京举办的“汉语桥”决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学校没有给任何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姜旭还是自费带领学生提前一周抵达北京。他深知音乐这门学科,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加之决赛中准备表演的钢琴弹唱《同一首歌》,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否则将前功尽弃。对此,姜旭决定给学生聘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一小时200元人民币的高昂费用使得这个穷留学生,在北京过起了“吃烧饼”的日子。经过专业训练,学生的才艺表演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为夺得三等奖提供了保证。
学子情怀
&nbs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