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中国呼唤优秀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图)
2007-10-8 15:47:52

海归”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全方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先进的科技和知识是“海归”能够推动祖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海归”带回的计算机、光电子、航空航天、医药等高科技技术为我国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助推剂。这一点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调查同时显示,海归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他们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管理理念以及国际化思维、国际化视野,都是加速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促进国民思维前沿化、国际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也必然体现在文化的主动适应上,饱受“海味文化”熏陶的“海归”们无疑可以充当中间桥梁,增进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
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教授表示:中国“海归”正在帮助国家打造一批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海归”中有一大批熟悉东西方文化和国际游戏规则的留学人员,他们可以是中国国际化的先锋力量,是中国连接世界的强有力的纽带,是中国和世界打交道的最好的生力军。
当然,也有人担心“海归”增多会使中国趋于“西化”,失去中国特色。反观国内现在“洋节”盛行,本土节日相比之下备受冷落的现实,这种担心并不多余。“海归”带来的“海味”文化不失为对中华本土文化的一种有益补充。但是若过于“崇外”,一是“海归”难以融入国内环境,给自己的就业、创业带来不便;二是这将使“海归”人士失掉“中外结合”的文化背景优势,不中不洋的最终结果将是找不到归属感,失去文化认同的能力。
优秀“海归”应具备哪些素质
全球化时代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中国要主动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国际人才,以应对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拥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海归”的优势便应运而生。
通过在海外系统学习,“海归”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尖端技术,能够与国外企业进行无障碍交流。这种国际性的沟通合作能力是“海归”最引以为傲的资本,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开阔的思维、扎实的知识储备也自然造就了“海归”豁达自信的心理素质。
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培养本土高端人才已经不是难题。但是要同时具备东西方文化的深厚积淀,出国深造是必然之选。所以,“海归”将中外文化交融的知识储备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和技巧视作回国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而根据北京慧博研究院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2007海归人才现状调查报告》,大多数聘用海归的企业也认为海归的主要优势是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化市场环境和东西方交融的知识结构,认同这一观点的企业比例超过一半。
尽管拥有了洋学历,但是与本土人才相比,部分“海归”存在不熟悉国内环境、对自身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使得他们拥有的优势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年轻“海归”在国外连语言关都没有过,在整体竞争力上还不如本土人才。只有那些熟悉国内方针政策和创业环境、能够将国外所学融入国内环境的“海归”,才能在国内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显露优势。(晓峰)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5日第7版

各地推招贤惠政 中国发展呼唤优秀海归人才

海归给中国带来什么:"老海归"寄语"新海归"
“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这首当时很受留学生欢迎的歌,很多“老海归”至今不能忘怀,也恰是因为这种祖国之情、故土之思,在当年,许多海外留学生毅然回国;到如今,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多已成就斐然,为祖国建设贡献良多。
现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为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