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给中国带来什么:老海归寄语新海归
2007-10-8 15:46:37

“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这首当时很受留学生欢迎的歌,很多“老海归”至今不能忘怀,也恰是因为这种祖国之情、故土之思,在当年,许多海外留学生毅然回国;到如今,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多已成就斐然,为祖国建设贡献良多。
现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为之吸引,同样踏上了归国之路。但他们与老海归面临的大环境已然不同,听听老海归对新海归们说些什么?
大环境越来越好
一定要把握良机
“从‘出国热’到‘海归潮’,除了怀家念国的天然情结,其背后也有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后所带来的促力,以及为个人提供的巨大发展空间。”长期关注和研究海归现象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对今天的海归来讲,可说是赶上了百年难遇的好机会,如何把握这样的机会非常重要。”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张亚勤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把新中国成立后的留学生归国分为两次浪潮:“粗略地划分,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一次是90年代。”
他认为,对促成这两次回国浪潮来说,“中国情结”始终是重要因素,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海归拥有更多的机会,“当然,这显然跟中国大环境的变化有关,前者是中国走向独立,现在是中国走向世界。如今,你回国以后,会有中国企业、跨国公司、高校,创业等各种各样的机会,这在早期是没有的。”
1988年从美国学成归国的中西公司董事周晋峰,对此颇为感慨,他举例自己的经历说,“当时我想办一个公司,但几个月都办不下来一个营业执照。不像现在,一站式服务,几个工作日就能解决问题。如今海归创业的大环境真的是比我们那时好很多。”
找准自己的定位
“骑驴找马”非常重要
对海归应如何把握这种良机,王辉耀说:“海归刚回来,期望值较高,在待遇方面,可能常常会和国外进行比较,这就容易产生一些错位。也有一些人以海归自居,这都不太好。所以,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我以为‘骑驴找马’非常重要。”
他进一步解释说:海外留学生归国之后,要先扎下来熟悉环境,起点要低,目标要远大。“你的简历中不能有一段空白,不能说我就要一次到位,要找‘马’,而要先有个事情做,找到一个立脚点,从小做起。”
针对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回国创业这种现象,王辉耀同时提醒,有真才实学不一定就能创业成功,孵化企业、管理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都在考验着留学人员企业。“首先选准行业非常关键,比如高科技领域就容易成功,其次要选好一个团队,最后很重要的一点,要有工作经验。”
他特别提到了一位回国创业多年的海归所说的话:“我们在海外的人,总觉得自己具有先进的技术,就可以干起公司来,实际上,技术仅仅是维持一个企业发展下去的30%力量,其他70%,全部由市场和资金来决定。”
海外和境内各有所长
海归要融会东西方
兼具海外留学和本土优势,是王辉耀特别指出的海归所具有的长处。他认为,能够融会东西方,发挥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优势、发挥东西方经验结合的优势、发挥东西方人际网络结合的优势。“这是海归的核心竞争力,”王辉耀说,“要把自己培养成两栖作战人才”。
谈到东西方结合的话题,空中网创始人之一及总裁杨宁说,“我认为光有外来的东西不行,光本土的东西也不行,它们融会贯通、各展所长,是一个有效的结合体。”
杨宁认为,海归光抓着国外的思想、国外的东西,这行不通。同样,如果光固守本土的思想,墨守成规,最后也是死路一条。他这样解释说:“如果你有海归背景,那你应该多了解中国的文化、多学中国哲学,如果你是本土的人才,应该多了解西方文化,开阔眼界。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西方有西方的可取之处,东方有东方的可取之处。”杨宁说。(赵晓霞 张意轩)

海归为中国带来了什么:社会各界认同海归价值
……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海归希望与本土人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显示出对自身实力的强大自信。也有相当一部分海归认为随着国家发展,世界一体化加强,海归与本土人才差别缩小,趋于相同。这说明大部分海归已经充分了解了国内的就业环境,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洋学历并不能保证自己创业一定成功。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所有的市场主体最终要平等地面对竞争和挑战。海归这种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他们对自己准确定位,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最终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 >>>>全文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