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陈兴观的轻松英语和五千个山里孩子
2007-10-8 15:21:29


陈兴观的口语教学让孩子很感兴趣
感动福建2006年度人物8号候选人 陈兴观
他有很多选择,三次回城机会、留学澳大利亚英语学院深造后可以留居国外,但是他最后选择了来顺昌教书——这是他当知青时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办起了南平市第一所英语口语学校,要让山里孩子说英语像读唐诗一样。办学15年,培训5000多名学生,其中40%是穷孩子,他们在他办的教室里免费学英语。
5000学生全是“俘虏”来的
陈兴观健谈,尤其是说到学生,他就眯着小眼睛笑,乐得眼角的皱纹又深了许多,“口语学校办了15年,学生不下5000人,他们都是被我‘俘虏’来的。”
在顺昌,陈兴观手持教鞭已经33年,他的学生上至50多岁的老外婆,下至五六岁的娃娃,“走在街头,常有祖孙两代人冲着我恭恭敬敬喊‘老师’,这是最让我快活的。”
他的学校设在县图书馆七楼,我们来到时,正是下课时间,校长室的门敞开着,几个孩子爬到了正对着门口的皮座椅上。陈兴观乐呵呵地摸着孩子们的头,挨个把他们请出校长室。“孩子们进课堂,我和他们一一握手,他们可以随意进出校长室,迟到也不用喊报告……”陈兴观看到我们瞪大了眼,又乐了,“别以为我在纵容他们,我只想告诉他们,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从小就要自信。”
但是,陈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一开始并不被家长们接受,“闹哄哄的,还不把孩子教坏掉?”很多家长撇下这样一句话,拉起孩子就走。班上最少的时候,只剩下7个学生,图书馆馆长拍着陈兴观的肩膀,说:“在这里办过口语班的,不下10家,可都熬不过两个月,你这种教法……”
不料,没几天,那些家长又拉着孩子回来了,“孩子哭着喊着要回陈老师这里,‘陈老师的英语简单、好学,还好玩。’”
不回城不留在国外 他干了不少“傻事”
1989年,陈兴观自费到澳大利亚英语学院学习口语。“当时,托香港亲戚帮忙,折腾了3年,才拿到护照,还东拼西借凑了5万多元钱。”意外的是,两年后,陈兴观突然宣布,要回顺昌去。
当陈兴观提着简单的行李回到顺昌,认识他的人都露出不解的目光:在国外多赚钱呀,为什么还要回到这个山旮旯?一时间,一条消息在小县城里传开了:“陈兴观在国外犯了错,被抓回顺昌了。”
陈兴观只是笑笑,他忙着为学校选址呢。不料,顺昌教育局局长找上门来,直言要陈兴观出面澄清,“不是信不过你,只是谣言不平息,即使你的学校办好了,也不会有学生上门。”
没办法,陈兴观找到当地派出所,开了一纸证明:他是自愿回国的,不是犯了错误被抓回来的。末了,陈兴观还找出散布谣言的人,把他拉上法院,“在法庭上他亲口承认,我被抓回国是他猜测的。”
“其实,我想得很简单。”陈兴观平静地说,“在澳洲留学时,我就想着跟老外学好了英语,回来教给娃娃们,让知识改变山区,改变山里娃娃的命运。”
之前,陈兴观已经两次放弃了回城的机会。第一次,他的父亲退休,父亲是一名商业干部,当时政策上允许他回福州顶替工作,但他没去。
第二次,陈兴观考上福建师大中文系,分配回福州,可以说是毫无问题,当时,陈兴观犹豫了好几天,还是要求分到自己的第二故乡——顺昌。“我忘不了乡亲们的情意,也忘不了孩子们渴盼的眼神。”
老师一句话 影响他一生
陈兴观出生于1949年,老家福州仓山。“不读ABC,照样干革命”,“文革”期间,整个福州只有师大附中开设英语课,陈兴观接触英语时,初中都快毕业了。
有一天,英语老师点名要他读一篇英语课文。他一边读,老师一边点头,还夸了他一句,说他的英语口语不错,如果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国外深造一下!
30多年过去,那位老师的样貌早已模糊,但陈兴观清楚地记着那句话。
1974年,陈兴观高中毕业,被安排到顺昌县原大历公社龙头生产队插队,白天他在田里挥汗如雨,休息时就竖着耳朵听英语广播。天一黑,知青们总扎堆凑到桌子前打牌,陈兴观装着在旁边看上一会儿,就上床睡觉。熬到下半夜,打牌的知青入了梦乡,他又翻身起来,点着油灯学英语,就这样,他“偷学英语”,坚持了3年多。
因为陈兴观文化高,村里干部还让他在村小学代课,“就在那个时候,我爱上了那些娃娃,他们太穷了,也太爱念书了。”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陈兴观几年偷学的东西有了用武之地,他顺利考上大专,之后被顺昌教育部门聘为中学英语教师。走上讲台,陈兴观感慨万千,几经拼搏,自己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从此,陈兴观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到山区教育事业中。
2000多个穷孩子免费学英语
在口语学校,陈兴观有个特权:“家庭确有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学生,只要悄悄地跟我说一声,我 [1] [2] 下一页
|